【醫學正傳 卷三 噎膈 論349】
論 《內經》曰:三陽結,謂之膈。
子和云:三陽者,大小腸膀胱也。
結,謂熱結也。
小腸熱結則血脈燥,大腸熱結則不能圊,膀胱熱結則津液涸,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塞,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,所以噎食不下,縱下而復出也。
此陽火不下降而上行也,故經又曰少陽所至為嘔涌,溢食不下,此理明矣。
又先哲論膈噎反胃,大率以血液干槁。
其或咽喉窒塞,食不能下,其槁在吸門;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,須臾吐出,食出痛止,其槁在賁門,此皆上焦之膈噎也。
其或食物可不,良久復出,其槁在幽門,此中焦之膈噎也。
其或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其槁在闌門,大小腸之間,此下焦之膈噎也。
雖然,亦有斯須輕病而為醫所誤者,丹溪論之詳矣。
謂夫氣之初病,其端甚微,或因些少飲食不謹,或外胃風雨,內傷七情,或食味過濃,偏助陽氣,積成膈熱,或資稟充實,表密無汗,或性急易怒,相火上炎,以致津液不行,清濁相干,惟氣之為病,或痞或痛,或不思食,或噫腐吞酸,或嘈雜痞悶。
醫者不求其本,便認為寒,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,時暫得快,以為神方。
濃味仍前不節,七情反復相侵,舊病被劫暫開,濁液易於 聚,或半月,或一月,前證復作。
如此蔓延,自氣成積,自積成痰,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。
良工未遇,謬藥又行,痰挾瘀血,遂成窠囊,此為痞為痛為嘔吐膈噎反胃之次第也。
醫者猶謂虛而積寒,非尋常草木可療,竟以烏、附助佐丹劑,專意服餌。
積而久也,血液俱耗,胃脘干槁。
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間或可入,食亦不多,名之曰噎。
其槁在下,與胃為近,食雖可下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,大便秘,小若羊屎。
然名雖不同,病出一體。
又曰:噎病生於血干,血陰也,陰主靜,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,而金水二臟有養,陰血自生,腸胃津液傳化合宜,何噎之有。
醫者當知此意,不可妄以燥熱之劑,以火濟火,則何以異刺人而殺之也,慎之慎之!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sdds-gov-cn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